还原焙烧 / 熔炼:将氧化铜矿(主要成分 CuO、Cu₂O)与焦炭、无烟煤等还原剂混合,在 1100-1300℃的反射炉、闪速炉或鼓风炉中加热,CuO 被还原为金属铜(反应:CuO + C → Cu + CO↑ 或 CuO + CO → Cu + CO₂↑);
造渣与除杂:氧化铜矿中常含硅、铁、铝等杂质,熔炼时 CuO 与脉石(如 SiO₂)反应性低,可通过添加熔剂(如石灰石、石英砂)将杂质转化为炉渣,实现铜与杂质的分离,最终得到含铜 98% 左右的粗铜,后续再通过电解精炼得到高纯铜(99.95%-99.999%)。
酸浸法:用硫酸(H₂SO₄)溶液浸出氧化铜,CuO 与硫酸反应生成可溶的硫酸铜(CuO + H₂SO₄ → CuSO₄ + H₂O),再通过 “萃取 - 反萃取” 提纯硫酸铜溶液,最后用电解或置换法(如加铁屑:Fe + CuSO₄ → FeSO₄ + Cu)得到金属铜;
氨浸法:针对碱性脉石(如含大量 CaCO₃)的氧化铜矿,用氨 - 碳酸铵溶液浸出,生成可溶性的铜氨配合物([Cu (NH₃)₄]²⁺),后续通过蒸氨或还原得到铜,避免酸浸时消耗大量酸中和脉石。
部分低合金高强度钢(如 16MnCu 钢)、轴承钢需添加铜元素,以提高钢的耐腐蚀性、强度或耐磨性;
若直接加入金属铜(如铜块、铜粉),易因铜与铁的熔点差异大(铜熔点 1083℃,铁熔点 1538℃)导致混合不均;而加入氧化铜(粉末状,易分散),在钢水高温下可被碳、硅等元素还原为金属铜(CuO + C → Cu + CO↑),铜均匀溶解于钢水中,实现精准合金化。
铜基合金:生产黄铜(铜锌合金)、青铜(铜锡 / 铜铝合金)时,若使用含氧化铜的二次铜资源(如废铜氧化渣),可通过还原熔炼将 CuO 转化为金属铜,再与锌、锡等元素熔合,降低原料成本;
非铜基合金:部分铝合金、镁合金需添加微量铜以提高强度(如硬铝合金),可将氧化铜粉末与铝 / 镁熔体混合,利用铝、镁的强还原性(如 2Al + 3CuO → Al₂O₃ + 3Cu)生成金属铜,均匀分散于合金中,同时避免金属铜直接加入时的偏析问题。
在某些难熔金属矿(如钨矿、钼矿)的焙烧或熔炼中,添加少量氧化铜可降低矿料的熔点,促进脉石与有用成分的分离(助熔作用);
对于含硫矿石的脱硫焙烧,氧化铜可与硫化物反应生成易分解的硫化铜(如 CuO + FeS₂ → CuS + FeO + SO₂),后续通过氧化焙烧将硫化铜转化为氧化铜,间接提高脱硫效率。
处理含铜冶金废料(如铜冶炼渣、废电路板中的铜)时,氧化铜可作为 “捕集剂”:在高温熔炼中,废料中的微量铜(或铜的低价氧化物 Cu₂O)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稳定的铜化合物,避免铜随炉渣流失,提高铜的回收率;
对于含贵金属(如金、银)的氧化铜矿,在氰化浸出回收金、银时,氧化铜可调节矿浆的 pH 值(呈弱碱性),抑制氰化物的分解,同时铜离子可催化氰化反应,提高金、银的浸出速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