锂离子电池:作为正极材料前驱体,通过纳米结构优化(如多壳层纳米空心球)可显著提升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。例如,多壳层纳米空心球结构的 Mn₂O₃在 0.1 A/g 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达 267-453 mAh/g,且循环稳定性优异。
锌离子电池:与氮掺杂氧化石墨烯复合后,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,展现出高容量和长循环寿命,解决了传统锰基材料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的问题。
钠离子电池:层状含锰氧化物(如 Na₀.₆₇Mn₀.₆₅Fe₀.₂Ni₀.₁₅O₂)通过掺杂优化,实现了高能量密度(首周放电容量 98 mAh/g)和稳定的循环性能。
镁离子电容器:与 MXene(Ti₃C₂)复合后,作为正极材料的比电容提升 25.2 F/g,为新型储能器件提供了新思路。
抗生素去除:Mn₂O₃/ 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非自由基电子转移途径,在 H₂O₂辅助下对四环素的总去除率达 80%,且在宽 pH 范围(3-11)内有效。
挥发性有机物(VOCs)光热催化:暴露高活性(001)晶面的 Mn₂O₃在光热催化下,40 分钟内甲苯降解率达 99%,CO₂产出效率 92%,适用于空气净化。
结构优化与复合策略
多壳层纳米空心球:通过金属有机框架(MOF)衍生法制备的 Mn₂O₃多壳层结构,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,提升电化学性能。
与二维材料复合:与石墨烯、MXene 等复合后,形成导电网络,增强材料的电子传输能力。例如,石墨烯 / Mn₃O₄复合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,理论比容量达 937 mAh/g,解决了锰基材料导电性差的问题。
介孔与多孔设计:中空介孔结构(如 HMN₂O₃)具有高比表面积和药物负载能力,可同时实现药物递送和磁共振成像(MRI)功能。
溶酶体逃逸:Mn²⁺导致溶酶体渗透压升高,加速药物释放至细胞核;
自由基生成:Mn²⁺与 ART 反应产生自由基,破坏肿瘤细胞 DNA。同时,Mn²⁺的高弛豫率可用于 MRI 成像,实现诊疗一体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