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能源电池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钠离子电池凭借资源丰富、成本低廉、安全性优异等特点,成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。而正极材料作为钠电池能量密度与循环性能的核心,其前驱体的优化一直是研究热点。其中,锰元素的引入,正为钠电正极前驱体的性能突破提供关键支撑。
(配图:锰元素manganese)
钠离子电池与锂电池的工作原理相似,但钠离子半径更大(1.02Å vs 0.76Å),对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。锰元素的独特性质使其在钠电正极前驱体中脱颖而出:
• 资源禀赋优势:锰在地壳中的储量约为 9500 亿吨,是锂的近万倍,且分布广泛(中国、南非、澳大利亚等均为主要产国)。相比依赖钴、镍等稀缺元素的锂电前驱体,锰基钠电前驱体可大幅降低材料成本,为钠电池商业化铺平道路。
• 电化学性能适配性:锰的变价特性(Mn²⁺/Mn³⁺/Mn⁴⁺)使其能参与多电子反应,为钠离子的嵌入 / 脱出提供充足活性位点。同时,锰的离子半径(0.80Å)与钠离子匹配度高,有助于构建稳定的晶体结构框架。
• 协同调控作用:在前驱体制备中,锰元素可通过价态调节(如 Mn³⁺/Mn⁴⁺共存)优化前驱体的化学计量比,提升后续正极材料的钠离子扩散系数。实验数据显示,含锰前驱体制备的正极材料,钠离子迁移速率可提升 30% 以上。
(配图:锰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地壳元素储量占比图,突出其资源优势)
目前,锰在钠电正极前驱体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两类体系,其结构与性能各有侧重:
(配图:高性能磷酸锰铁锂前驱体,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)
层状氧化物(如 NaMnO₂、NaNi₀.₃Fe₀.₃Mn₀.₄O₂)是钠电正极的主流方向之一,其前驱体多为过渡金属氢氧化物(M (OH)₂,M=Mn、Ni、Fe 等)。锰元素的引入可通过以下方式优化前驱体性能:
• 提升层状结构的堆叠有序度,抑制钠离子脱嵌过程中的相变;
• 降低前驱体的烧结温度(通常可降低 50-100℃),减少能源消耗;
• 通过 Mn³⁺的 Jahn-Teller 效应调控晶格参数,适配钠离子的迁移通道。
•
(配图:左图为不含锰的层状前驱体 SEM 图像,右图为含锰前驱体的 SEM 图像,对比显示后者颗粒分布更均匀)
聚阴离子化合物(如 Na₃V₂(PO₄)₃、Na₂MnPO₄F)以高循环稳定性著称,锰元素在此类前驱体中主要发挥 “电子传导桥梁” 作用:
• 在磷酸锰钠(Na₃MnPO₄CO₃)前驱体制备中,Mn²⁺可促进晶体沿方向生长,提升钠离子扩散速率;
• 与钒、铁等元素形成固溶体前驱体时,锰的 3d⁵电子构型可增强材料的导电性,降低界面阻抗。
实验室数据显示,锰元素的合理掺杂可显著改善钠电正极材料的综合性能:
• 能量密度:某团队制备的 NaNi₀.₂Fe₀.₂Mn₀.₆O₂前驱体,经烧结后正极材料的比容量达 165 mAh/g(0.1C 倍率),较无锰体系提升 23%;
• 循环稳定性:在 1C 倍率下循环 1000 次后,含锰前驱体制备的层状氧化物容量保持率仍达 82%,而纯镍铁体系仅为 65%;
• 成本优势:锰基前驱体的原材料成本较钴基体系降低 40% 以上,为钠电池的产业化降本提供可能。
尽管锰基前驱体优势显著,仍面临一些挑战:如高锰含量可能导致 Jahn-Teller 畸变加剧,影响材料稳定性;前驱体制备过程中锰离子的氧化态控制难度较大等。
目前,研究人员通过以下方式突破瓶颈:
1. 引入 Mg²⁺、Al³⁺等元素进行掺杂,抑制锰的价态波动;
2. 优化水热合成工艺,控制前驱体颗粒的形貌与粒径分布;
3. 开发梯度掺杂前驱体,实现材料表面与体相的性能协同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,锰基钠电正极前驱体有望在储能电站、低速电动车等领域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,为钠离子电池的普及注入核心动力。
结语
在“双碳” 目标推动下,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已进入快车道。锰元素以其独特的性能与资源优势,正成为钠电正极材料前驱体中的 “关键拼图”。未来,随着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的革新,锰基前驱体将持续助力钠电池向高能量、长寿命、低成本方向迈进,为新能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